关于规范城市配套费使用,建立国有供热管网公司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09-01

40年来,我国集中供热事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方地区10余个城市,发展到今天覆盖北方地区所有城市;冬冷夏热南部地区的供暖从无到有,合肥、武汉等城市用热的需求日渐旺盛。从集中供热总量来看,2017年,中国城市集中供热蒸汽供热总量为4.51亿吉焦,同比增长8.67%,热水供热总量达33.57亿吉焦,同比增长5.52%。北方地区供热面积从近3000万平方米增长到今天的160多亿平方米,实现了从建起、暖起、舒适起到智能化的跨越,形成了北方地区“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体,多种形式为补充,冬冷夏热地区实行市场化、个性化采暖”的格局,勾勒出一幅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热事业发展路线图。

截至2017年底,仅河南省管网覆盖范围内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面积集中供热面积58001万平方米;截止2017年12月25日,20个有年度目标任务的城市共新增集中供热面积856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供热管网636.8公里,新建(改造)热力站642座,集中供热普及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按此数据进行测算,2017年河南省及各地市政府财政从理论值的角度讲,当年应该拨付的城市配套费高达人民币51.36亿元。

 2018年,为有效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大气办对我省集中供热下达了目标任务,要求20个有集中供热的省辖市和直管县(市)新建改造管网227.8公里,新建改造热力站169座,新增供热面积2506万平方米。按此数据进行测算,2018年河南省及各地市政府财政从理论值的角度讲,当年应该拨付的城市配套费高达人民币15.036亿元。两年来,河南省及各地市政府财政从理论值的角度讲,应该拨付的城市配套费高达人民币66.396亿元。2019年河南省新增“煤改电”供暖面积7900万平方米,折合约79万户,需要拨付的城市配套费不含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的热力企业属性为国有性质的企业,占比约38%,其他的企业为国有混合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由此计算,近两年来的河南省及各地市政府财政从理论值的角度讲国有城市配套费的补贴直接或者间接损失近人民币41.16552亿元人民币(66.396亿元*混合型及非公有占比62%)。根据2003年5月27日由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发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16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出台的《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2018年7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要求,加强和规范中央企业责任追究工作,国资委日前印发《中央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河南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未来供热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以热电联产为主的城市集中供热行业不断兴旺壮大。城市集中供热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原有各家供热公司在市区的热电厂因“青山绿水,蓝天工程”的要求已全部关闭。新的供热体系已由供热企业直管直供到热用户,已演变为供热公司买热卖热的新型服务供热方式。现在的供热体系:一是热源端由热联产的热电厂负责供应,将新技术和能源、环保相结合,实现产能最大化;二是管网端,以调节、输送方主,实现互联互通及热源价格调节,形成资源配置最优化;三是用户端,以国有参股的混合型热力服务公司为主线,以城市管理的行业服务监管为基础,致力与于民生用热服务,从供热用热的服务理念转变于大众,树立优质的用热服务理念,提升热用户用热的满意舒适系数。因混合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因行政人事任免权不在行政监管范围,他们我行我素管理无序,因建设热管网重复开挖的城市道路比比皆是,延后工程施工、滞后交付使用的热管网建设经常不能按期完成,给城市用热覆盖率及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无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因此,建议:

一、省政府及省国资委督促各地级市快速成立“国有供热管网公司”,以调节、输送方主,实现互联互通及购买热源价格的统一调节,形成热源等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财政购买热源的价格支出最小化,人民满意度的最大化。

二、省财政厅和省住建委督促并督察各地市有关单位要对热管网资产的全面造册登记,清理由城市配套费所建设的国有城市配套供热管网及资产,并将其纳入“国有供热管网公司”进行统一有效经营和管理。

三、省审计厅要全面启动审计监督,审计早期企业改制时将国有资产托管给改制企业或者改制后的非公有制企业和股份制混合型企业的有关城市各种城市管网及相关资产,彻底分离已非法纳入原有企业的非法收入,并统一纳入“国有供热管网公司”进行统一有效经营和管理。

四、省国资委和省住建委出台相关文件,规范使用由城市配套费建设形成的资产,统一纳入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有效监管范围,纳入省政府资产管理的审计体系,每年审计一次。

五、审计结果要全口径、全覆盖的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对国有资产实现全方位监督。